如何避免成為互聯網時代的“恐龍”?在昨天舉行的第28次上海市長國際企業(yè)家咨詢會議上,以《失控》《科技想要什么》《技術元素》《必然》聞名的未來學家凱文·凱利在主旨演講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,他認為,隨著互聯網的發(fā)展,企業(yè)最終都會消亡,而城市和互聯網一樣,都會有無限的擴張,但他強調:“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是無限的,而是增長是無限的。”對于這個話題,與會的上海市政府的國際高參們各抒己見、見仁見智,從多個側面對上海城市未來發(fā)展和經濟轉型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。
綜合競爭力最關鍵
“互聯網+”時代,城市競爭并不單純拼技術。本屆市長咨詢會主席、WPP首席執(zhí)行官蘇銘天認為,決定一個國家乃至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的,不僅僅是技術。
上海在建設智慧城市時,可以借鑒哪些國際經驗? 蘇銘天表示,美國、日本、韓國都是典范,其中美國西海岸在高科技運用方面是最佳案例。蘇銘天說,從綜合競爭力看,德國、加拿大、英國等都是世界排名前列的,“歸根結底,國家乃至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不僅僅看技術,軟硬基礎設施都很重要,例如醫(yī)療、教育、交通等,還要考慮歷史、文化以及對人的吸引力”。
打造城市的數碼“基石”
城市如何跟上數碼時代的節(jié)奏?ABB集團總裁兼首席執(zhí)行官史畢福指出,數碼時代的城市發(fā)展速度要跟上數碼化,以此來打造最佳產業(yè)流程,同時打造良好的人才。
史畢福對上海未來發(fā)展提出四個建議:打造數碼基石;結合數碼基石推進具體行業(yè)創(chuàng)新;確立各行各業(yè)專長知識;要保證數碼化世界存續(xù)。
建立良好的銀行機制
野村控股集團CEO永井浩二說,上海不僅具備發(fā)展傳統(tǒng)行業(yè)的堅實基礎,也具有發(fā)展新興產業(yè)的基礎。推動這些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,要建立可靠的、良好的銀行機制。
他認為,上海已經成為亞洲商業(yè)中心城市的代表,上海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資本市場的靈活運作,加速“互聯網+”構想,這樣才能成為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。
互聯網驅動的數字城市
印孚瑟斯CEO兼總經理史維學博士介紹了美國硅谷的經驗,硅谷比上海年輕得多,但非?!岸鄻踊?,那里集中了大學、投資方、非營利性組織,提供培訓、孵化空間等等。這種不斷地更新和創(chuàng)新,一定會產生非常積極的成果,因為互聯網就是這么設計的。當上海擁抱“互聯網+”的時候,要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的特點,幫助上海成為互聯網驅動的數字城市,不僅是智慧城市,還要成為一個數字城市,成為一個具有活力、擁抱所有人的城市。
率先推行“精準醫(yī)療”
換一個醫(yī)生、換一個醫(yī)院,一切就要從頭再來,羅氏集團首席執(zhí)行官施萬認為,智慧城市要靠大數據來打造“精準醫(yī)療”。例如,現在子宮肌瘤等疾病高發(fā),要靠預防和早期治療來減少死亡率,上海有條件率先實施精準醫(yī)療。通過運用大數據,將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來,在病人換醫(yī)生、換醫(yī)院之后,下一個醫(yī)生直接可以獲得病例,知道哪個病人治療是有效的,哪個病人對于同樣的療法是沒有用的。
“智慧交通”緩解擁堵
西門子CEO凱颯說,智慧城市源于智慧政策。治理城市的“擁堵病”,需要企業(yè)和社會進行合作。巴黎有一個無人駕駛的軌道交通系統(tǒng),提升了軌道1號線乘運能力的50%,同時減少能源消耗15%,這就等于效率增加了65%。像這樣提升公共交通運能、緩解城市擁堵的措施,上海也可以做到。
三菱商事株式會社總裁小島順彥認為,和其他城市一樣,上海也面臨城市化的挑戰(zhàn)。為了迎接這些挑戰(zhàn),上海已經進行了“互聯網+”行動。他認為,開放交通的公共數據,有助于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,“例如,在西班牙,交通的流量和行人的數據都是通過道路上的傳感器收集的,并且向公眾公開。企業(yè)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開發(fā)他們自己的應用,并且提供高價值的服務”。
敢于顛覆“自我”
面對新的挑戰(zhàn)需要自我變革的勇氣。貝恩公司董事長加迪耶什說:“任何一個公司要有自己的數字未來,必須愿意顛覆自己的行業(yè),否則的話,其他人就會領先一步?!?/p>
他提出,要創(chuàng)造一個數字演進的平臺,這個平臺需要三個關鍵的變化,而且這個變化是相互聯系的:第一,人才文化。第二,如何進行技術投資。非核心要進行外包,其他人可能做得更好,做得更便宜。第三,“客戶為王”。要把客戶和公司更緊密聯系起來,建立與客戶聯系緊密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